【Solarbe來自日經BP社報道】大阪大學和大阪市立研究所在正在召開的第55屆應用物理學聯(lián)合演講會(2008年3月27~30日,日本大學理工學院船橋校區(qū))上宣布,成功開發(fā)出了單元轉換效率高達5.3%的有機固體太陽能電池(演講編號:27p-C-8)。這一轉換效率是通過采用純度極高的C60結晶實現(xiàn)的。在p-i-n結構的有機固體太陽能電池(或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中,5.3%的單元轉換效率在日本為最高值,在全球范圍內也為高水平,接近2008年2月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發(fā)布的5.2~5.6%。
此次開發(fā)的有機固體太陽能電池的結構為ITO(透明電極)/H2Pc/i層/C60/NTCDA/Ag(電極)。H2Pc為酞菁(Phthalocyanine),NTCDA為萘四甲酸酐(Naphthalene Tetracarboxylic Dianhydride)。i層是同時蒸鍍p型半導體H2Pc和n型半導體C60而形成的層,從而使得p型和n型半導體形成了復雜的結構。這一結構稱為“Bulk Hetero結構”。最近許多有機固體太陽能電池也采用了這一結構。
大阪大學此次著力改進之處是:將半導體層的材料,尤其是C60的純度提高到了7N,即99.99999%以上;將i層增厚至960nm。僅通過這兩點便將單元效率由原來的2.5%提高到了5.3%的全球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