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升级完成,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曰综合网,69一区二三区好的精华液,青青草原亚洲

世紀新能源網(wǎng)-新能源行業(yè)媒體領跑者,聚焦光伏、儲能、風電、氫能行業(yè)。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

風電柔塔、桁架塔、鋼混塔......百米之上的進化!

   2022-01-10 《風能》115060
核心提示:風電柔塔、桁架塔、鋼混塔不再涇渭分明,交叉、重組與融合凸顯未來高塔技術的進化。百米之上的空氣,藏著多少可被利用的能量?國
風電柔塔、桁架塔、鋼混塔不再涇渭分明,交叉、重組與融合凸顯未來高塔技術的進化。

百米之上的空氣,藏著多少可被利用的能量?

國家氣候中心評估結果顯示,我國100米高度陸上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fā)量有86.94億千瓦,在140米高度為101.79億千瓦。普遍觀點認為,高度100米以上的風電塔架就可以被稱為高塔架。那么從100米到140米之間的技術可開發(fā)量,就是高塔架所創(chuàng)造的市場規(guī)模,這14.86億千瓦中,還不包括140米高度以上的未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一項可對比的數(shù)據(jù)是,截至2020年我國累計風電裝機量為2.81億千瓦。這意味著,僅100米至140米高度的風資源,就可以創(chuàng)造超出目前5倍累計裝機量的廣闊市場。

當然,資源能被利用多少,很大程度上也要看成本的眼色。90米高的傳統(tǒng)塔架重量約200噸,120米高則已接近300噸,高度再增加重量就是指數(shù)級增長。以眼下的鋼價,每噸塔架背后就是1.1萬元投入。

正因如此,對高塔架技術的孜孜追求,同大多數(shù)風電技術市場化過程異曲同工,那就是突破“提高發(fā)電量——控制成本——確??煽啃?rdquo;這樣一個三角循環(huán)的限制。不僅發(fā)電要好,更要便宜可靠。

為達目的,幾乎所有整機商甚至設計院,都在高塔架技術上傾入了大量資源。它們基本被用在三個方向上,那就是減輕重量、改變結構、材料替代。

不易的減重

設計傳統(tǒng)塔架要求自然頻率要顯著高于葉輪轉動頻率,以避免兩者相交產生共振。但為了大幅減少鋼材用量,一種自然頻率低于葉輪轉動頻率的塔架被開發(fā)出來,被形象地稱為柔塔。

直接大幅減輕塔重不難,問題在于,減重后如何確??煽啃浴?br />
“柔塔存在一定技術門檻,主要表征為塔筒頻率降低容易導致‘塔筒共振’和‘渦激振動’。需要先進的控制技術規(guī)避風險,對整機技術能力提出較高要求。”金風科技研發(fā)中心機械技術部部長張紫平認為。

用先進性去保證可靠性,看上去有一定矛盾,化解矛盾的能力就產生了技術門檻。

具體來說,就是當葉輪達到一定轉速,接近與塔筒頻率可能產生的共振點前,控制系統(tǒng)將葉輪轉速壓制于共振點轉速之下,直到轉速可明顯高于共振點時,再將葉輪直接跳過共振點進行高轉速運行。這一系列操作,被形象地稱為“跳轉速”。但這種控制對電量的影響不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據(jù)記載,首臺采用柔塔的風電機組由United Technology于1982年開發(fā),這家企業(yè)的東家是NASA,技術能力可見一斑。至今全球實現(xiàn)柔塔應用的廠家也為數(shù)不多,包括維斯塔斯、西門子歌美颯、金風科技、遠景能源、運達股份、三一重能、東方風電等。但它們仍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有統(tǒng)計稱全球100米以上柔塔裝機量已近萬臺,最高高度166米。

為了跟上整機大型化步伐,柔塔技術專家仍在努力解決一些新問題。

“在不改變材料用量條件下提高結構抗彎模量和慣性矩,必須加大直徑。直徑過大則影響運輸,要通過分片技術解決。”張紫平介紹,“根據(jù)機型不 同將塔架一部分做成分片結構,可以使柔塔直徑從4.5米增加到6米以上。”

在張紫平看來,開發(fā)分片塔的挑戰(zhàn)更多存在于結構專利與生產組拼工藝上。“有人問100多米塔架上出現(xiàn)如此多的螺栓連接結構件,如何保證可靠性。從承載力角度而言,柔塔安全性最敏感區(qū)域在環(huán)向連接,因為這是主要受力方向。縱向連接主要受剪切力影響,不是塔架設計的主導因素,所以我們沿縱向分片??v向連接使用免維護鉚接螺栓,又嚴格控制焊縫,安全性上和常規(guī)塔架沒有區(qū)別。”他談到。

據(jù)了解,大金重工是我國最早接觸與參與分片塔制造的企業(yè)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個140米柔塔塔架的生產者,這款塔架由遠景能源設計。大金重工主管制造技術的副總經(jīng)理告訴《風能》,2016年該公司在進入維斯塔斯全球供應商過程中所試制的正是分片塔。“分片塔制造的核心技術之一是三組縱向法蘭與筒體的焊接,如果采用手工焊接一次成品合格率太低,焊接外形質量不易保證,大金重工是通過應用二氧化碳氣體保護自動跟蹤焊接車,才使焊縫質量一次合格率提升了40%。”

金風科技則通過自主研發(fā)設計,在2018年實現(xiàn)我國首臺分片塔樣機在山東德州的并網(wǎng)發(fā)電,塔架高度120米、直徑6.6米。

基于分片技術的柔塔下一步規(guī)?;瘧?,施工周期與難度是一項繞不開的挑戰(zhàn),甚至可能影響開發(fā)商的最終決策。就目前來看,相比德國整機商ENERCON動輒1.6萬顆縱向螺栓連接8個塔片的工程量而言,我國整機商已在盡可能減少分片數(shù)量。有信息顯示,2021年12月5日遠景能源在江蘇射陽安裝的160米高度、17X米葉輪直徑的大直徑分片式全鋼塔架,吊裝用時不到70小時,這使分片塔規(guī)模化應用成為可能。

結構的力量

同外表簡單、控制復雜的柔塔相比,桁架塔的技術發(fā)展方向恰恰相反。在結構上,桁架塔與筒狀塔架有著明顯差別,正是由于底部跨度大使承載力更強,天生適合做高塔架。這或許正是它能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保持我國風電塔架高度記錄的真實原因。

2020年9月,采用青島華斯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斯壯)160米預應力構架式鋼管塔的風電機組在山東鄄城并網(wǎng),一舉刷新當時我國風電機組高度記錄。一年后記錄再次被更新:運達股份在山東膠州完成全球首臺高170米桁架式機組的吊裝。而在此之前,全球安裝超過120米高度的桁架塔不超過200臺,主要集中在德國、美國和印度。

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上面兩款運用了桁架結構的高塔,與大多數(shù)從頭至尾全部是桁架結構的塔架外觀差異明顯。由于要搭載更大的葉輪直徑,塔身上部分與主機連接的位置,采用了筒狀結構,規(guī)避凈空問題。

此外,對于鄄城 160 米塔架桁架結構的塔身部分,華斯壯的專家此前向《風能》介紹,其主要受力構件優(yōu)先采用了圓截面鋼管,該類截面材料均勻分布于四周,回轉半徑大,整體穩(wěn)定性高,且風荷載體型系數(shù)相對較小,通過優(yōu)化節(jié)點構造與工藝實現(xiàn)局部抗疲勞性能提升。華斯壯的技術團隊以塔架過渡段的“鋼管-插板焊接節(jié)點”為對象,進行了復雜的預應力抗疲勞試驗研究。“最終決定采用預壓力降低塔柱及其節(jié)點在疲勞載荷下的平均應力,從而提升疲勞壽命。”

這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塔架焊接疲勞及共振矛盾等問題,讓塔架提升到更高高度。

“桁架塔與傳統(tǒng)筒型高塔相比大大節(jié)省了用鋼量,如果不考慮螺栓的維護問題,整體經(jīng)濟性很好。并且這樣的結構使塔身剛度高,不需要特殊的控制策略。”一位曾參與過桁架塔技術工作的專家談到,“還有就是便于運輸,甚至可以用集裝箱。”

據(jù)稱,鄄城 160 米塔架相比同等高度下傳統(tǒng)塔架與基礎的直接成本低 5%至20%。

但這并不代表桁架塔在應用端沒有軟肋。有專家認為其螺栓緊固的工作量比較大,高度超過120米時螺栓數(shù)量甚至近萬。“另外在整機迭代計算載荷時,因為目前的仿真軟件對其做出的仿真結果不太準確,與樣機實物存在一定偏差,需要重復驗證,難以像傳統(tǒng)鋼塔一樣快速進行調整。”上述專家認為。

但上述專家也表示,這只是階段性的挑戰(zhàn),是完全可以解決的。桁架塔的規(guī)?;瘧?,在技術上其實已經(jīng)沒有難點,關鍵在于機制。正如華斯壯董事長王同華此前對《風能》提到的,“預應力構架式鋼管塔架不僅僅是單一產品的成功研制,更是一種模式、一套體系的重新建構。”

桁架塔的基礎類似于輸電塔架的點式分布,占地面積很小,使其不再局限安裝于一塊完整而平整的土地上。由于幾個支腳獨立澆筑,桁架塔甚至可以跨河道、水塘、農田、道路應用,機組運行不影響土地原始用途??梢赃@樣理解,桁架塔如果大規(guī)模應用,將在一定程度上使風電擺脫用地限制。

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桁架塔的基礎用地還是以征為主,而不是以租為主。這不但無法發(fā)揮其優(yōu)勢,還使優(yōu)勢成為劣勢:由于基礎跨度大,征地時比普通塔筒征地面積多一倍左右。

“目前我國風電項目根據(jù)其所用土地性質及用途不同,適用政策也不同,對于永久用地及占用農用地的,需辦理征地審批手續(xù)。但現(xiàn)實中桁架塔對農業(yè)生產的實際影響與輸電線路鐵塔十分接近,完全可以參考輸電鐵塔采用‘以租代征’的用地形式。”上述專家呼吁。

材料的特性

2008年,金風科技德國VENSYS公司技術專家,向該公司國內技術團隊推薦了一種在歐洲應用的高塔架技術。這種鋼混塔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已出現(xiàn)。1978年3月,全球首臺風電鋼混塔在丹麥TVIND學校正式運轉,在這臺54米高的混凝土塔架上,安裝了葉輪直徑為54米的風電機組,是迄今為止全球運行時間最長的風電機組之一。

金風科技認識到,鋼混塔能用價格更為低廉的低碳混凝土材料替代一部分鋼材,在控制塔架成本的同時減少碳排放。隨即成立專項小組對該技術進行調研。起初,該公司打算通過技術引進實現(xiàn)鋼混塔在中國的應用。但在走訪了整個歐洲后,發(fā)現(xiàn)技術轉讓費不僅高昂且有諸多應用限制。

“干脆一跺腳自己設計。”天杉高科副總經(jīng)理叢歐回憶說:“2011年,金風科技在863計劃中將其立項為低風速風電機組核心技術,并為推廣這項技術成立了天杉高科。”

一項新技術的市場化應用,需要經(jīng)歷從設計、樣機到產業(yè)化的一系列過程。據(jù)叢歐回憶,因為成本最低,他們在2013年先是采用了現(xiàn)澆式鋼混塔技術,但這對高塔架市場需求最旺盛的中東南部區(qū)域并不算友好。由于一下雨就要停工,較長的交付周期導致最初的客戶體驗不佳。為了解決好現(xiàn)場施工問題,2015年天杉高科研制了分片預制式鋼混塔,“首臺樣機在天津生產,分兩片經(jīng)過1000公里的運輸,在山西夏縣完成了安裝。”這可以說是開啟了國內鋼混塔主流技術路線市場應用的元年。此后,天杉高科又不斷更新優(yōu)化這項技術,以適應分散式、大基地、防洪、防沙、山地等不同的場景需求。

至此,鋼混塔最大的工程挑戰(zhàn)被克服,材料剛度大與成本低的優(yōu)勢得以凸顯。據(jù)《風能》了解,ACCIONA、ENERCON、西門子歌美颯、恩德、金風科技、中國海裝、明陽智能、運達股份、哈電風能、許繼風電、華東院等國內外整機商及設計院,均已實現(xiàn)該技術的批量應用,全球120米以上鋼混塔裝機量超千臺。目前我國最高的鋼混塔達170米,混凝土塔段分為3節(jié),每節(jié)45米到50米,鋼塔段約為30米。值得一提的是,該塔架采用了3層嵌套式安裝的方式,通過液壓裝置而非吊機吊裝,將自身提升到輪轂高度。

自提升技術最初也應用于歐洲,目的是在碼頭將基礎、塔筒、主機組裝好后,直接用船拖到機位點,免于采用安裝船。但有專家認為,這種預制形式在陸上具有一定實施難度,并要留出較大設計余量,牽涉更高成本。“同時,國內塔吊的性能與價格也比國外更具優(yōu)勢,當市場需求達到一定程度,超高塔吊裝瓶頸一定能解決。”這位專家相信:“自提升技術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目前更適合分散式小批量應用。”

不僅是自提升技術,鋼混塔的小批量成本也是讓應用者撓頭的問題。因為預制件模具是鋼混塔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目前風電機組更新迭代速度較快,如果一款機型或項目達不到一定的量,那么模具成本就無處攤銷。

傳統(tǒng)截面為正圓形的混凝土塔筒,由于要實現(xiàn)塔筒的錐度,截面圓的直徑自下而上是不斷減小的。受精度控制和運輸限高的制約,每節(jié)預制單元高度一般在3米左右,也就是說,每間隔3米就需要一件不同尺寸的模具。隨著機組容量的快速迭代,預制單元尺寸及模具尺寸也需要更新?lián)Q代,成本壓力很大。

為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海裝將鋼混塔設計為豎向八分片形式,將截面圓等分為四個圓弧單元并延圓周向外擴展,相鄰圓弧單元中間增加了梯形平板單元,這就實現(xiàn)了整個塔筒的圓弧單元尺寸全部一致,平板單元也只需要改變橫向尺寸即可實現(xiàn)塔筒的錐度。

“僅需要兩種模具即可完成所有混凝土塔筒預制單元的生產,模具更加兼容,數(shù)量大大降低,對整體成本具有極為正向的影響,在保證經(jīng)濟性前提下,可以緊緊跟上機組的迭代速度。”中國海裝塔筒事業(yè)中心副總經(jīng)理(主持工作)蘭涌森補充道:“在安裝方面,相比整圓截面混塔預制單元,中國海裝混塔單節(jié)尺寸高度在16米左右,以140米輪轂高度鋼混塔筒為例,中國海裝混塔僅分為四節(jié),首節(jié)在基礎上完成拼裝,其余三節(jié)僅需要三次吊裝即可完成混凝土塔筒段的安裝,效率非常高。”

鋼混塔的設計如同砌墻,無論墻上放多重的東西,墻本身都必須達到一定厚度。當鋼混塔承載2兆瓦級主機時,其必要的混凝土厚度承載力遠高于安全余量要求;當承載3MW及以上的機組時,余量將得到釋放,實現(xiàn)其更好的經(jīng)濟性。因此,“150米葉輪直徑是塔架選型的分水嶺,隨著葉輪更大,鋼混塔成本優(yōu)勢將更為明顯。”叢歐認為,這還沒有將因箱變內置而減少征地與碳減排的優(yōu)勢算進去。另據(jù)蘭涌森介紹,目前140米以上鋼混塔相比普通鋼塔,成本可降低30%~50%。

目前全球最高的塔架安裝于德國斯圖加特Gaildorf的Max Bögl風電場,是178米的鋼混塔。我國已吊裝的最高柔塔、桁架塔、鋼混塔則分別為165米、170米、170米。

“如果風切變在0.2以上,140米塔架再往上總體收益仍呈現(xiàn)上升趨勢,直到發(fā)電量與投入成本達到一個平衡點。”張紫平分析,以目前的技術水平,這個高度被大致定位在180米至185米間。而將塔架高度從140米提高到185米,可以提高項目收益率一個百分點左右。

更高當然也會帶來更多挑戰(zhàn)。以柔塔為例,“相比做140米柔塔只需考慮一階振動時的自動偏航、變槳抗渦功能,二階振動的液體阻尼器設置,吊裝時的渦激振動而言,185米柔塔則需要考慮高階振動問題。這就要根據(jù)仿真及實物樣機運行情況進行先進的控制策略開發(fā)。”張紫平談道。同時叢歐也指出,機組輪轂高度提升至185米以上,鋼混塔也沒那么“剛”了,必須根據(jù)主機定制適宜的鋼混塔解決方案。

鋼混塔變“柔”其實并不是一件新鮮的事情,有技術能力強的整機商已經(jīng)做了嘗試。而在另一個技術方向上,耦合結構桁架塔也被開發(fā)出來。

“純鋼結構細長薄壁件抗屈曲能力偏弱,而混凝土結構承壓及抗屈曲能力相對更強,我們在桁架塔四個主體支撐鋼管中灌注混凝土,將兩種材料組合形成耦合受力結構,在節(jié)省原材料的同時,可大幅提升結構抗屈曲能力,并增強整體結構的剛性,實現(xiàn)1+1>2的效果。”蘭涌森說:“同時,僅需調整管壁厚度或直徑尺寸,即可適配不同風輪直徑與容量的機組,更為靈活。”

上述變化似乎隱含著這樣一個趨勢:當塔架越來越高、葉輪越來越大、主機越來越重,受安全性、經(jīng)濟性的雙重驅動,三種高塔架間原本涇渭分明的界限模糊了。未來的塔架結構與形式更為多樣化,也更跨界融合。高塔架方案沒有了最好,只有更好。CWE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強榜單全面開啟【申報入口】 2024第二屆中國BIPV產業(yè)領跑者論壇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