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央視《對話》欄目播出《海上新三峽》。節(jié)目邀請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三峽能源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武斌,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中交三航局總經理季振祥等嘉賓,暢談中國海上風電發(fā)展、大容量海上風機創(chuàng)新、海上風電成本降低等話題。
文字版由「風電之聲」整理,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發(fā)展海上風電是三峽集團目前工作重中之重
主持人:今天這期《對話》,我們繼續(xù)來延續(xù)我們對“碳達峰、碳中和”這個話題的關注,各位在本期節(jié)目當中將會和我們走進這樣一家企業(yè),他們從誕生第一天開始就扎根在清潔能源領域,而目前,他們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那么今天的他們正在做著什么樣的努力,踐行著碳達峰碳中和的使命以及目標呢?揭開謎底的人此刻就在我們身旁。雷鳴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主持人: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于一直以來扎根在清潔能源領域的你們,是信心滿滿呢,還是也有壓力?
雷鳴山:既信心滿滿,又是壓力巨大,因為三峽集團自從誕生起,我們就是致力于清潔能源。過去我們是有傳統(tǒng)的水電,從1993年建設三峽、開發(fā)長江,在建成三峽工程以后,我們又上溯開發(fā)金沙江下游的四個大電站: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在這之后,在國內目前的這種大的千萬千瓦級的水電站的資源,基本上已經到了天花板。所以必須尋找新的出路,那么這二十年來,我們國家進入“風光”時代,光伏和風電在風起云涌,這幾年又開始了發(fā)展海上風電,這也是公司目前的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為我們三峽是長江上的企業(yè),海洋一定是我們的方向,陸上的水能資源是有限的,海洋資源是無比豐富的,海上風電也是最優(yōu)質的風電資源,我們從2006年起開始起步探索,在2013年建設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江蘇)響水2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
主持人:從長江到大海,這樣一種轉變,對于公司來說其實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zhàn),為什么我們要做海上風電的時候,選擇在響水這個地方?
雷鳴山:我們選擇響水,應該說我們是從長江到海洋,我們也要有個試水的過程。響水這個地方是非常適合試驗的一個場景,因為它是在潮間帶,灘涂與海洋的這么一個過渡帶,漲潮就是海洋,落潮了以后它就相當于灘涂。深度、條件相對來說要比海洋要稍微好一點。
從長江走向海洋
主持人:雖然我們很謹慎,選擇了潮間帶來邁出我們的第一步,但是我們做水電出身的人,如果轉戰(zhàn)風電,我們那到底有多大的把握?
雷鳴山:我們也深知,海洋和長江相比不是一個量級的,它要比長江廣闊得多,更加瞬息萬變,所以我們在敬畏海洋的同時,我們也要順應和了解海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北歐,像丹麥就已經開始探索海上風電,那么我們也在學習借鑒海外的一些先進的做法,因為我們搞大水電的,一般來說準備的時間至少要二十年,建設的時間至少要十年,所以我們有這種耐力,有這種定力,所以知道要走向海洋,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一定要做足了功課。
主持人:那真正要走向海洋的那一刻,您的心中充滿了信心嗎?還是多少也有一些忐忑呢?
雷鳴山:信心有,當然也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搞大水電就是這種心情,因為任何一個大水電都不一樣,所以我們也深知海底確實我們不了解,我們所了解的只是一部分,永遠也了解不到它的全部。比如說,海上的地質條件、施工期,這叫時間短任務重。因為海上老有臺風,只要風一大,就不能施工了。
主持人:對,就這個瞬息萬變。
雷鳴山:施工窗口期非常短。第二,海底的世界非常復雜。都給我們的海洋工程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
主持人:作為戰(zhàn)斗在一線的人,這些困難,都以什么樣的方式在挑戰(zhàn)著我們?
王武斌:這個海上風電是一個什么樣的原理,旁邊這樣的一個模型,下面是幾十米的水深,水深下面我們還要在海床以下要把基礎要做得非常扎實牢靠。那么上面這個塔筒,最高的我們現(xiàn)在也是超過100米了,然后在上面裝葉輪,形成動力之后,驅動后面的發(fā)電機,發(fā)完電之后從塔筒里邊把電纜下來,底下的海纜穿上來到海底升壓站,升壓之后,以高壓的方式送到岸上,登陸之后接到電網上,這是它的一個基本原理。
我們開始做海上風電,作為我們一個水電工程師來說,首先是對海洋的認識還是這種在長江上干工程的一種思維,我們好比干三峽工程的時候,搞截流形成一個干地之后,整個水電工程是在干地上施工,它并不是在水里施工,我們在做海上風電的時候,也是這種思維,我們先搞了一個圍堰,但是海里的情況和長江的水流,是完全不一樣的。它有漲潮的問題,一漲潮之后,整個我們抽干的基坑全部又填上水了。缺乏對海洋的認知。最后我們請來了誰呢,請來了中交三航局季局長他們,和我們一起來合作。他們是中國港口海洋工程里邊,當時以及到現(xiàn)在為止,也是經驗豐富的一支專業(yè)隊伍。
主持人:對,跟海洋打交道最多的人,在全世界各地建設港口都積累了好多經驗,這些經驗,在海上風電建設過程中發(fā)揮了作用嗎?
季振祥:確實我們中交三航局已經近七十年了,天天和海洋打交道,但是搞工程,風和海和浪,這個是不可知的,難度是很大的,這注定了我們建設海上風電,它就是和不可預測的自然界的一個抗爭的過程,也是風險防控的一個過程。
王武斌:第一臺就是用海洋的施工方法做吊裝樣機的時候,我們把所有的風機、葉片、塔筒,都集聚到基礎旁邊的時候,等于第二天開始吊的時候,前一天晚上漲潮了,當時船互相之間就開始碰撞,裝葉片的和塔筒的船,互相之間差點撞翻。然后季局長現(xiàn)場就打電話,當時我在岸上,我們當時定的一個原則就是確保人員的安全,確保風機機艙的安全。
季振祥:那個叫風暴潮三巨頭,出現(xiàn)了險情以后,我們趕緊采取應急預案,把人員組織撤退,然后我們后面再跟武斌總跟大家討論,這樣下去,這個工期什么時候完,在江蘇大概是我們可作業(yè)的天數(shù),只有150天左右,所以我們想了很多的辦法,其中有個辦法是,在這個船的底下的海床上,我們用軟體排,就是像這個沙土給它蓋一層被,然后我們船再坐上去,克服了沖刷,就是這樣一種過程。
主持人:這是跟困難做斗爭的一個過程,也是要不斷增加成本和投入的過程。
季振祥:確實是這樣。因為我們三航局,之前也做過陸上風電,我們也是海上風電的主力軍。但是從陸到船,它的難度是無法比擬,它不是一個數(shù)量級的,陸上做一臺和海上做一臺我們從時間的維度講,大概是三倍左右,單機的成本可能也在三倍左右,那么如果按照有效作業(yè)天數(shù),可能要五到六倍,那么同時又大量的船機的投入,我們一個風場的建設大大小小核心船舶和輔助船舶,至少要60艘到七十艘左右這樣的一個船舶。我們有一個領導到我們項目上去,說我們項目經理,因為我們一個風場有60多條船在指揮,說你這個項目做完了以后,說就是(當)一個海軍司令應該是不成問題。
這個比喻非常形象。所以它應該說建設難度,確實和陸上風電不在一個數(shù)量級。所以我們搞海上風電,它是一個大集成、多兵種、大協(xié)同的,這樣一個作戰(zhàn)。裝備能力、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和我們的管控能力,要求非常高。
主持人:那您在這個過程中會擔心嗎,會著急嗎?
雷鳴山:我們老一代三峽人秉承著“為我中華,志建三峽”的這樣一種三峽夢,來這里開拓進取,披襟斬棘,所以這個三峽精神依然在,因為對海洋,我們還是經過了認真的研究,還是有準備的??傮w上講底氣和信心大于擔心。
面對質疑和不理解,勇敢邁出第一步
主持人:其實困難這么大,我們依然要向前走,除了國家的清潔能源的需求之外,有沒有考慮企業(yè)的盈利的角度?
雷鳴山:海上風電我們既是立足于當下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從長遠和戰(zhàn)略的高度來考慮的,我們覺得一定要向大海要清潔能源,要向大海要我們的效益,所有的產業(yè)的成長必定有一個成長期和一個培育的過程。在這個培育期和成長期,微利、保本、甚至于一定階段的虧損,我們都是做好這個準備的,但是未來我們相信,它是盈利的。那么實踐證明我們現(xiàn)在建成的海上風電,效益完全可以可持續(xù)發(fā)展。
主持人:在你提到的培育期和發(fā)展期,恐怕你還需要面對很多人的擔心,甚至是質疑,或者是不理解。
雷鳴山:首先一條就是大家覺得,你還是要集中精力搞水電,海洋不是我們的主戰(zhàn)場,也不是我們的強項,沒必要。第二是我們干好了陸上風電,我們的效益就已經很不錯了,也沒必要冒這個風險,確實能不能成功,這是要付出代價、要承擔風險的,這個過程我們確實是認知不一致。
主持人:這個過程我覺得是兩種情緒的交織,一種情緒是我們一定要成,一種情緒是我們能不能做成,王總,您大概覺得,什么時候什么樣的事,我們做成了?
王武斌:響水這個風電場在2013年核準,2014年開始下海施工,到2015年10月份的時候,海底電纜和陸上的登陸點跟電網接上之后,一次系統(tǒng)和二次系統(tǒng)全部調通,調通那一天,我就覺得這個事情已經成了。
主持人:雷董是不是也一直都在等待這個時刻?
雷鳴山:是,他們第一盞燈一亮,就點亮了我們遠航的燈塔。
大項目帶動裝備國產化
主持人:燈塔上的燈亮了起來,可能我們繼續(xù)前行也就有了底氣,有了目標,那我們的下一個目標瞄準了哪里呢?
雷鳴山:沒錯,我們就向更寬闊的海洋去進軍,我們在18000千米的海岸線上,首先找到的就是福建,因為這個地方海上風資源稟賦是最好的,可利用小時數(shù)可以達到4000小時以上。4000小時什么概念呢,比我們現(xiàn)在的大水電利用小時還高。那么,它具備大規(guī)模開發(fā)的條件。第二個,因為這個地方是一個海溝,海底地質條件最復雜,作業(yè)難度最大,在這個地方我想吃下來很難。如果吃下來了,那就所有的地方,應該說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因此我們下定決心瞄準了福建。
當時在這個地方,因為風好,一個裝機能夠帶更大的容量,那個時候響水單機裝機容量也就是3-4MW,在福建用響水這種低容量的風機,就資源是一種嚴重的浪費,所以我們就開始產業(yè)鏈的整體的一個提升。因此我們分了兩步,第一步,我們搞了一個海上風電國際競技場,搞一個國際大舞臺,這也是借鑒三峽的經驗。
主持人:就是全球只要有實力的全來,我感覺您在比武招親一樣的感覺。
雷鳴山:在興化灣,在福清搞了一個7.8萬千瓦的海上風電場,引來了金風為主的八家頂尖的八家整機商。國際有西門子的、有GE的,國內的像金風、東電(東氣),太重、明陽、這幾個國內知名的廠家,主要的風機廠家都在這里。8家14臺風機來同臺競技。
主持人:問一下武董,收到同臺競技的邀請書的時候,您是把它看成一份邀請,還是一次比武?
武鋼:我感覺這是一次非常巨大的挑戰(zhàn),對中國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業(yè)來說,這個臺階有點大,但是我們深知,三峽集團過去它們通過大水電,推動了國產水電裝備制造業(yè)的發(fā)展,它們有這樣一個非常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那這一次它們也是帶著這樣一種情懷,用海上風電產業(yè)來拉動中國海上裝備制造業(yè),所以我們面對這么好的一個機遇,確實感覺到挑戰(zhàn)非常大,我們從響水我們做的只是3MW的風機,那這次三峽給我們提出來,一定要達到或者接近國際的先進水平,那當時國際的先進水平大概在5MW、6MW、7MW這樣的一個容量上。
主持人:這當中的差距是什么?
武鋼:它對整個中國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業(yè)是一個挑戰(zhàn)。第一,3MW風機是在陸上經過反復驗證的,那么現(xiàn)在到了海上我們一下上了一倍多的容量,那它的重量增加了多少,原來我們3MW只有不到200噸的機頭,那現(xiàn)在的機頭達到了400噸,葉片的直徑過去只有121米,現(xiàn)在達到了154米,154米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把它比喻成一個足球場,它的掃風面積相當于2.5個足球場。所以你可以想象到那么大的一個掃風面,要在海床上建立起來。
在海上不斷有海流沖擊著基礎,所以它是一個晃動的基礎加上一個彈性的塔架,再加上一個很長的葉片,單根葉片就要做到70多米。那還有一個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福建這個地區(qū)是有臺風的,它歷史記錄的臺風有多大呢,是79.8m/s,相當于高鐵270-280公里的時速,所以你面對著這么大的一個推力,你的風機要保證安全穩(wěn)定的發(fā)電,這個挑戰(zhàn)確實是非常大。
王武斌:金風科技在這個機型的研發(fā)過程中,基本上是它做研發(fā),我們提供研發(fā)的場景,機型在我們的風電場里邊,武鋼董事長他當時面臨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壓力是,參加比賽的兩個國外的產品是定型產品,(金風科技)是首臺套,最后機子裝到海上的時候,我們正常的調試時間是三天時間72小時,武總的這臺風機裝到那之后,當時他親自在現(xiàn)場指揮調試,用了不到十個小時就調上去了。
向15MW風機目標邁進
主持人:這是我們不能輸?shù)囊粓鰬?zhàn)役是吧?
王武斌:除了金風以外,包括我們國內的其他的風機廠家,在這場比賽過程中都沒有輸,都打得很漂亮。那么這次這個競技場出來之后,我們就形成了福建一個產業(yè)園,也是我們武鋼董事長率先入駐產業(yè)園,就是我剛才1000畝地的一個現(xiàn)代產業(yè)園。
主持人:什么樣級別的企業(yè)能夠入駐這個園區(qū)?有定一個標準嗎?
王武斌:現(xiàn)在我們當時在競技場是有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目前各家的數(shù)據(jù)看來,都比我們想象得要好,特別是金風科技,它整個技術路線,技術積累并不比國外的一些廠家差,所以它邊試驗、邊開始下決心開始建設興化灣產業(yè)園的時候,率先入駐園區(qū),那么現(xiàn)在它的這個產品已經開始供不應求。
在這個場里面,出來6.7MW的機型以外,8MW的機型已經出來了,下一步已經開始在布局15MW風機的研發(fā)。
雷鳴山:在風電這個領域,我個人理解沒有代際差別,有一點有差距,但是差距不大,甚至于在某些方面,我們的比較優(yōu)勢比國外的還要明顯一點,我們的海上風電的出貨量、出口量是很大的。我們武鋼董事長他們金風科技,去年風機出貨量全球位列第二。
主持人:這么好的成績跟我們經歷了福建這一戰(zhàn)有關系嗎?
武鋼:有非常大的關系。福建它通過這樣的一個競技場,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競爭,也給我們帶來了相互之間的學習。當時我們提出的最大的風機是6.7MW,但是到了第二期的時候,我們的友商已經提出了8MW,那么金風也制造出了8MW。那么現(xiàn)在的機型會更大,最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個競技場,我們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的體系,通過這樣一個項目帶動了整個產業(yè)鏈,我們的葉片制造業(yè),我們發(fā)電機制造,我們大型結構件、鑄件,還有我們的控制系統(tǒng),整體都上了一個臺階。
主持人:所以其實在您搭建的競技場上并不是只有競爭,這種比、學、趕、幫,甚至是超,我們最初的預想當中的一部分內容,現(xiàn)在回頭再看,這樣的一個競技場給我們風機制造帶來的是什么?
雷鳴山:它就趕上了這一輪海上風電,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的這樣一個黃金季節(jié),所以他們現(xiàn)在市場好的不得了,我們拿著現(xiàn)金一機難求,一船難求。
主持人:所以現(xiàn)在雷董走南闖北都是提溜著現(xiàn)金要去買設備,要去招人,因為這就是您常常提到的這就是雙碳的黃金窗口期,如果錯過了這個窗口期,等待著我們的將會是什么呢?
雷鳴山:因為資源有限,一旦事這個資源沒有了,再要進入,這個代價、成本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于你付出多大的代價,都再也抓不著這樣一個機會了。所以就是說,沒有資源就沒有未來。
主持人:我想經過了我們剛才描述的這場戰(zhàn)役,武董的機子再供不應求,只要三峽開口還是會優(yōu)先供貨對吧。
武鋼:那是肯定的。
主持人:然后,價格會有一些優(yōu)惠嗎?
武鋼:那肯定的。
主持人:這個雷董可能都不好意思問您哈,我就替雷董問了一下。我覺得在競技場比武的過程當中,的確讓很多的中國企業(yè)提升了自己的實力,但是最開始的時候,有沒有一種擔心,別通過這個比武,咱們輸了技術又輸了市場,那對整個行業(yè)來說打擊可是夠大的。
雷鳴山:這個我們考慮過,但是也是信心大于擔心。這個也是從陸上,從長江里面我們大水電的經驗出來的,就是這么過來的。比如三峽,我們的左岸機組全部是進口的,到了右岸機組我們就有三分之一是國產的,一期二期就五六年的時間,我們就基本上能夠達到一個和國外的頂級廠商同臺競技的這樣一個條件和能力。那么我們覺得海上風電本來我們差距就沒那么大,在加上我們大量的應用場景,我們太大的需求了。這次既是對我們電力企業(yè)的一場考驗和挑戰(zhàn),也是對國內風機裝備制造業(yè)的一場考驗和挑戰(zhàn)。我們對他們這個能力也是充滿信心的。
主持人:其實這次的挑戰(zhàn)和考驗,已經接近了極致。剛才武董說我們可以建造一些比原來更大的一些葉片這樣的一些設備,葉片得有多大???
武鋼:葉片接近200米,我們8MW的風機已經到了175米,那么到了10MW,他就是達到190多米。
主持人:10MW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武鋼:10MW的風機如果在福建達到滿發(fā),那么它一天的發(fā)電量,能供應6萬戶家庭的用電,8-10MW的葉片它相當于四個足球場那么大的面積,你要把它立起來,然后讓它以每分鐘12轉的轉速來進行旋轉。這里面有很多空氣動力學的問題要解決,讓它還能夠抗臺風,在海上還有一個難以克服的困難就是腐蝕。
我們現(xiàn)在海上風機的設計壽命要達到25-30年,幾乎所有的電氣都必須采用特種防腐措施、防腐技術,而且成本還不能上升很高,所以有很多的技術難關。風機在里邊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相當于三大步上籃,最后要得分,要發(fā)電,那是要靠一個高質量的風力發(fā)電設備,那對我們面對的挑戰(zhàn)就是一定要保證安全,設備的安全,人身的安全,一定要保證設備的可靠性。
主持人:作為首臺套的產品,你們當時有擔憂嗎?
王武斌:他們6.7MW的樣機從廠里生產出來,我們第一時間就拖到海上進行吊裝。我們對他們充滿信心,因為整個制造的過程中,每一個部件,每一個工序他們在陸上做了很多的測試,這個讓我們非常擔心,全過程也關注著他們的研發(fā),最后不到10個小時完成調試,并到網上開始發(fā)電,穩(wěn)定地發(fā)電,說明金風科技沒有辜負我們的期望,它們的這個研發(fā)隊伍也是靠得住的。
主持人:事實上這是我們整個奧林匹克競技園當中的一個縮影,那現(xiàn)在在我們這個產業(yè)園當中聚集了什么樣的一個產業(yè)鏈大軍?
雷鳴山:我們這個產業(yè)園是2017年開始,企業(yè)逐步入園,到了2018年底就基本形成了?,F(xiàn)在這個企業(yè)呢,整個海上風電的全產業(yè)鏈全部落戶了,是一個國際產業(yè)園,大部分是一些比較重要的,在風電這個細分領域當中一些頭部的一些企業(yè)在這里。我估計我們今年(2021年)年底,福建這個產業(yè)園1000畝地,能夠全部擺滿,我們整個實現(xiàn)的產值可能要達到200億。用資源來吸引投資,通過投資牽引帶動產業(yè)的發(fā)展,通過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地區(qū)清潔能源整個經濟的發(fā)展,基本上形成這么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海上風電進入平價時間不會太久
主持人:有了這樣一系列的經驗,包括在產業(yè)園當中我們鍛造出來的越來越強大的產業(yè)鏈,這一系列其實都是優(yōu)勢,帶著這樣的優(yōu)勢,我們向深海出發(fā),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什么呢?
雷鳴山:現(xiàn)在就是瞄準整個的平價,平價是我們最后的追求目標,所謂的平價就是和其他品種的能源同臺競技。
主持人:終極目標是要讓價格親民,讓老百姓用得起電,那這場比賽我們準備放到哪里去進行?
雷鳴山:我們現(xiàn)在又瞄準廣東,同樣也是風能資源很豐富的地方,今年年底,我們在廣東將建設,應該說至少是目前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一片200萬千瓦的集中連片的一個海上風電場。那么在這個同時,在今年這個基礎上,我們瞄準海上風電平價上網,已經準備年內開工的另外一個也在(廣東)陽江300萬千瓦,這樣在廣東陽江這樣一個地方,三峽集團自己就形成一個500萬千瓦的這樣一個海上風電場。
主持人:在這樣一個海上風電場,要完成平價的終極使命,可能是需要所有參與者共同來付出自己的努力,那我們各方參與者打算拿出什么樣的力量來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
王武斌:我們實際上已經跟我們的施工企業(yè),跟我們的設備制造商已經開始密集研判,要把這個帳要算的就是老百姓用得起的這種平價,才開始做具體的工作,這里面大概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我們要把整個輸電的成本要優(yōu)化,現(xiàn)在我們已經在今年的三峽集團江蘇如東的一個80萬千瓦的項目上,我們已經感覺用了柔性直流的技術,這是整個亞太地區(qū)第一條海上柔性直流的項目,也是首臺套,同時比歐洲已經用過的海上柔性直流,我們的電壓等級更高,這有一個400千伏的直流電纜的真實的一段吧,直流和交流的比起來,同樣斷面的線纜,它可以多輸送四倍的電能,這樣整個成本會降下來。也減少了用海,我們大規(guī)模開發(fā)的話,你不可能把所有的海域都鋪上電纜,這樣的話其他的生活生產的工作你就沒法開展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要把整個施工方案和施工裝備特別精細地進行研究,還有非常關鍵的是機型的大型化、可靠性。
主持人:其實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出來,就是海上風電離岸越遠,他的施工難度一定是更大的,季總那對于你們來說,我覺得要降低成本是一件很難的事吧?
季振祥:電價也要降,我們將要往深遠海方向發(fā)展,這是我們目前迫切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總歸是靠什么呢,一大二創(chuàng)新,所謂大就是剛剛講的風機的大型化,單位兆瓦基礎成本會攤薄,會小,它的海域使用占有會少,占用費也會少,連片化以后,我們將來的額運維費用也包括我們的施工費用的攤銷也會少;第二個就是肯定的我們的風機基礎的結構形式一定會產生變化。我們的重力式基礎,復合地基基礎,負壓筒基礎等等新穎的基礎技術會產生,這個技術為我們提供降成本的一個最直接的從科技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解決。
我們將來安裝風機的方式可能也會出現(xiàn)顛覆,現(xiàn)在是一臺臺裝,未來我們可能造的船更大一點,我們一個船上是帶了幾臺風機過去安裝的,提高我們的效率是我們降低成本的關鍵,面對這個平電價,我們從整個產業(yè)鏈過程進行梳理,那我們也一直在探討我們將來不是甲方和乙方的關系,也許我們通過一定的股權合作把我們的合作關系變成一個生命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大家為這個海上風電的平價,我們怎么辦,獻出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主持人: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一個目標。
武鋼:海上風電它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如果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的話,一定要打通相互之間的關鍵節(jié)點。從設備這一塊來說,我們一定要開放,也就是說我們風機的葉片的一些參數(shù),我們的機械的參數(shù),電氣的參數(shù),都要和我們的海裝, 我們的施工單位,和我們的基礎都要共享,只有共享了數(shù)據(jù),我們才能夠讓整個過程設計達到最優(yōu),另外就是我們要有很強的設計能力和試驗能力,比如說將來15MW的風機,葉片直徑要超過200米,這時候你一定要建立一個氣彈仿真的這樣一個模型,來精準的模擬它到底有多大的載荷,我們才能夠完成我們整機的設計和基礎的設計。
另外一個就是試驗,我們在江蘇鹽城建立了一個至今為止全球最大的16MW6維度的一個多體動力學的試驗平臺,這個試驗平臺在下半年投入運行,那么它的投入運行,可以加大我們對標準的突破,過去一些標準可能不適應我們新的環(huán)境,我們只要通過加大試驗來突破標準。
主持人:王總,就目前的效果來說,您還滿意嗎?
王武斌:今年是國家補貼的最后一年,大家都在拼命地干,所以各種資源都是緊張的,今年的降成本的效果不好,但是我們非常堅定的相信,到明年的時候,我們經過這一輪海上風電的大發(fā)展之后,各個產業(yè)鏈上的條件會更加成熟,我們初步測算,平價是一個不會太久的事情。
雷鳴山:剛剛幾位專家都講的很清楚,我們從全周期的,系統(tǒng)的一個降成本的過程,同時我們想還是有另外一條出路,比如說就像我們搞水電也是這樣,綜合資源,因為海上、海洋,它的資源的綜合利用的空間和范圍非常大,比如地方政府都在按總書記的指示發(fā)展“深藍經濟”,海洋經濟,我們比如說發(fā)展海上風電加海洋牧場,現(xiàn)在我們還在探索海上風電風光互補,比如說,海上風電同時加海上漂浮式光伏,這樣的話,整體上海洋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綜合效應提升來彌補海上風電造價成本相對比較高的這樣一個短板。
三峽集團已獲取了將近30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資源
主持人:其實當我們三峽邁入海上風電開始的那一刻,我們也進入了一個全球頂尖高手共同競爭的領域中,所以在這片藍色的海洋之上,我們的風電發(fā)展處在一個什么位置之上?
雷鳴山:三峽集團應該說我們的技術路線,我們的技術水平,我們的規(guī)模,整體水平我們還是靠前的。目前我們在18000公里的海岸線上,我們獲取了將近30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資源,那么我們的海上風電現(xiàn)在從北方的大連莊河3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到南邊(廣東)陽江2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都在一字排開,全力在推動,包括我們的海外,在德國,在英國,我們都有海上風電,如果要初步算一下,我們到今年年底可以接近500萬千瓦,去,全球是600萬千瓦,我們有這個份額,應該還是比較不錯的。我們想在“十四五”期間,能夠全力打造一個超過2000萬千瓦的一個海上風電三峽。
主持人:這不僅僅是一個目標,這更是我們三峽正在推動的一場試驗,這里透露給大家一個好消息,就是我們的三峽集團我們的三峽能源也即將迎來上市的時刻,所以我們想請雷董揭秘一下,上市對于實現(xiàn)我們剛才提到的目標,它會起到什么樣的特別作用呢?
雷鳴山:三峽能源股票代碼是600905,我們發(fā)行的規(guī)模估計是在227億元,這個什么概念呢?
主持人:會不會創(chuàng)下中國電力系統(tǒng)IPO的最大記錄。
雷鳴山:沒錯,是記錄。是一個新的電力板塊的IPO的新的記錄,就我們即將要刷新了,227億元。因為海上風電的投資規(guī)模大,相比陸上風電來說建設周期長,確實需要大資金的投入。因此這個為我們海上風電三峽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堅強的資金保障,也是目前A股資本市場上,唯一一支在國內上市的新能源的股票。
主持人: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公司,我們自己對未來的產業(yè)布局是怎樣的?
雷鳴山: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召開的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fā)展座談會上點兵點將,指名道姓、量體裁衣給我們指出來,在長江大保護中,三峽集團要發(fā)揮好應有作用。從那個沖鋒號吹響以后,我們根據(jù)總書記指示,提出來兩個發(fā)展思路。一方面要“兩翼齊飛”,一翼就是我們的清潔能源,包括海上風電這種清潔能源,包括大水電,另一翼就是大保護,生態(tài)環(huán)保??傊?,我們是一方面從綠色產品,就是通過增量來發(fā)展更多的、提供更多的零碳的綠色能源,另外一個從存量從消費端,我們把這些污染,水生態(tài),水環(huán)境治理,來增加我們降碳的條件和能力。
所以現(xiàn)在就是把我們發(fā)展成一個綠色產品的提供者或者生產者,未來打造成一個世界一流的清潔能源和生態(tài)環(huán)保集團,這樣的目標。
主持人:這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和目標。
文字版由「風電之聲」整理,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主持人:今天這期《對話》,我們繼續(xù)來延續(xù)我們對“碳達峰、碳中和”這個話題的關注,各位在本期節(jié)目當中將會和我們走進這樣一家企業(yè),他們從誕生第一天開始就扎根在清潔能源領域,而目前,他們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那么今天的他們正在做著什么樣的努力,踐行著碳達峰碳中和的使命以及目標呢?揭開謎底的人此刻就在我們身旁。雷鳴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主持人: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于一直以來扎根在清潔能源領域的你們,是信心滿滿呢,還是也有壓力?
雷鳴山:既信心滿滿,又是壓力巨大,因為三峽集團自從誕生起,我們就是致力于清潔能源。過去我們是有傳統(tǒng)的水電,從1993年建設三峽、開發(fā)長江,在建成三峽工程以后,我們又上溯開發(fā)金沙江下游的四個大電站: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在這之后,在國內目前的這種大的千萬千瓦級的水電站的資源,基本上已經到了天花板。所以必須尋找新的出路,那么這二十年來,我們國家進入“風光”時代,光伏和風電在風起云涌,這幾年又開始了發(fā)展海上風電,這也是公司目前的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為我們三峽是長江上的企業(yè),海洋一定是我們的方向,陸上的水能資源是有限的,海洋資源是無比豐富的,海上風電也是最優(yōu)質的風電資源,我們從2006年起開始起步探索,在2013年建設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江蘇)響水2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
主持人:從長江到大海,這樣一種轉變,對于公司來說其實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zhàn),為什么我們要做海上風電的時候,選擇在響水這個地方?
雷鳴山:我們選擇響水,應該說我們是從長江到海洋,我們也要有個試水的過程。響水這個地方是非常適合試驗的一個場景,因為它是在潮間帶,灘涂與海洋的這么一個過渡帶,漲潮就是海洋,落潮了以后它就相當于灘涂。深度、條件相對來說要比海洋要稍微好一點。
從長江走向海洋
主持人:雖然我們很謹慎,選擇了潮間帶來邁出我們的第一步,但是我們做水電出身的人,如果轉戰(zhàn)風電,我們那到底有多大的把握?
雷鳴山:我們也深知,海洋和長江相比不是一個量級的,它要比長江廣闊得多,更加瞬息萬變,所以我們在敬畏海洋的同時,我們也要順應和了解海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北歐,像丹麥就已經開始探索海上風電,那么我們也在學習借鑒海外的一些先進的做法,因為我們搞大水電的,一般來說準備的時間至少要二十年,建設的時間至少要十年,所以我們有這種耐力,有這種定力,所以知道要走向海洋,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一定要做足了功課。
主持人:那真正要走向海洋的那一刻,您的心中充滿了信心嗎?還是多少也有一些忐忑呢?
雷鳴山:信心有,當然也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搞大水電就是這種心情,因為任何一個大水電都不一樣,所以我們也深知海底確實我們不了解,我們所了解的只是一部分,永遠也了解不到它的全部。比如說,海上的地質條件、施工期,這叫時間短任務重。因為海上老有臺風,只要風一大,就不能施工了。
主持人:對,就這個瞬息萬變。
雷鳴山:施工窗口期非常短。第二,海底的世界非常復雜。都給我們的海洋工程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
主持人:作為戰(zhàn)斗在一線的人,這些困難,都以什么樣的方式在挑戰(zhàn)著我們?
王武斌:這個海上風電是一個什么樣的原理,旁邊這樣的一個模型,下面是幾十米的水深,水深下面我們還要在海床以下要把基礎要做得非常扎實牢靠。那么上面這個塔筒,最高的我們現(xiàn)在也是超過100米了,然后在上面裝葉輪,形成動力之后,驅動后面的發(fā)電機,發(fā)完電之后從塔筒里邊把電纜下來,底下的海纜穿上來到海底升壓站,升壓之后,以高壓的方式送到岸上,登陸之后接到電網上,這是它的一個基本原理。
我們開始做海上風電,作為我們一個水電工程師來說,首先是對海洋的認識還是這種在長江上干工程的一種思維,我們好比干三峽工程的時候,搞截流形成一個干地之后,整個水電工程是在干地上施工,它并不是在水里施工,我們在做海上風電的時候,也是這種思維,我們先搞了一個圍堰,但是海里的情況和長江的水流,是完全不一樣的。它有漲潮的問題,一漲潮之后,整個我們抽干的基坑全部又填上水了。缺乏對海洋的認知。最后我們請來了誰呢,請來了中交三航局季局長他們,和我們一起來合作。他們是中國港口海洋工程里邊,當時以及到現(xiàn)在為止,也是經驗豐富的一支專業(yè)隊伍。
主持人:對,跟海洋打交道最多的人,在全世界各地建設港口都積累了好多經驗,這些經驗,在海上風電建設過程中發(fā)揮了作用嗎?
季振祥:確實我們中交三航局已經近七十年了,天天和海洋打交道,但是搞工程,風和海和浪,這個是不可知的,難度是很大的,這注定了我們建設海上風電,它就是和不可預測的自然界的一個抗爭的過程,也是風險防控的一個過程。
王武斌:第一臺就是用海洋的施工方法做吊裝樣機的時候,我們把所有的風機、葉片、塔筒,都集聚到基礎旁邊的時候,等于第二天開始吊的時候,前一天晚上漲潮了,當時船互相之間就開始碰撞,裝葉片的和塔筒的船,互相之間差點撞翻。然后季局長現(xiàn)場就打電話,當時我在岸上,我們當時定的一個原則就是確保人員的安全,確保風機機艙的安全。
季振祥:那個叫風暴潮三巨頭,出現(xiàn)了險情以后,我們趕緊采取應急預案,把人員組織撤退,然后我們后面再跟武斌總跟大家討論,這樣下去,這個工期什么時候完,在江蘇大概是我們可作業(yè)的天數(shù),只有150天左右,所以我們想了很多的辦法,其中有個辦法是,在這個船的底下的海床上,我們用軟體排,就是像這個沙土給它蓋一層被,然后我們船再坐上去,克服了沖刷,就是這樣一種過程。
主持人:這是跟困難做斗爭的一個過程,也是要不斷增加成本和投入的過程。
季振祥:確實是這樣。因為我們三航局,之前也做過陸上風電,我們也是海上風電的主力軍。但是從陸到船,它的難度是無法比擬,它不是一個數(shù)量級的,陸上做一臺和海上做一臺我們從時間的維度講,大概是三倍左右,單機的成本可能也在三倍左右,那么如果按照有效作業(yè)天數(shù),可能要五到六倍,那么同時又大量的船機的投入,我們一個風場的建設大大小小核心船舶和輔助船舶,至少要60艘到七十艘左右這樣的一個船舶。我們有一個領導到我們項目上去,說我們項目經理,因為我們一個風場有60多條船在指揮,說你這個項目做完了以后,說就是(當)一個海軍司令應該是不成問題。
這個比喻非常形象。所以它應該說建設難度,確實和陸上風電不在一個數(shù)量級。所以我們搞海上風電,它是一個大集成、多兵種、大協(xié)同的,這樣一個作戰(zhàn)。裝備能力、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和我們的管控能力,要求非常高。
主持人:那您在這個過程中會擔心嗎,會著急嗎?
雷鳴山:我們老一代三峽人秉承著“為我中華,志建三峽”的這樣一種三峽夢,來這里開拓進取,披襟斬棘,所以這個三峽精神依然在,因為對海洋,我們還是經過了認真的研究,還是有準備的??傮w上講底氣和信心大于擔心。
面對質疑和不理解,勇敢邁出第一步
主持人:其實困難這么大,我們依然要向前走,除了國家的清潔能源的需求之外,有沒有考慮企業(yè)的盈利的角度?
雷鳴山:海上風電我們既是立足于當下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從長遠和戰(zhàn)略的高度來考慮的,我們覺得一定要向大海要清潔能源,要向大海要我們的效益,所有的產業(yè)的成長必定有一個成長期和一個培育的過程。在這個培育期和成長期,微利、保本、甚至于一定階段的虧損,我們都是做好這個準備的,但是未來我們相信,它是盈利的。那么實踐證明我們現(xiàn)在建成的海上風電,效益完全可以可持續(xù)發(fā)展。
主持人:在你提到的培育期和發(fā)展期,恐怕你還需要面對很多人的擔心,甚至是質疑,或者是不理解。
雷鳴山:首先一條就是大家覺得,你還是要集中精力搞水電,海洋不是我們的主戰(zhàn)場,也不是我們的強項,沒必要。第二是我們干好了陸上風電,我們的效益就已經很不錯了,也沒必要冒這個風險,確實能不能成功,這是要付出代價、要承擔風險的,這個過程我們確實是認知不一致。
主持人:這個過程我覺得是兩種情緒的交織,一種情緒是我們一定要成,一種情緒是我們能不能做成,王總,您大概覺得,什么時候什么樣的事,我們做成了?
王武斌:響水這個風電場在2013年核準,2014年開始下海施工,到2015年10月份的時候,海底電纜和陸上的登陸點跟電網接上之后,一次系統(tǒng)和二次系統(tǒng)全部調通,調通那一天,我就覺得這個事情已經成了。
主持人:雷董是不是也一直都在等待這個時刻?
雷鳴山:是,他們第一盞燈一亮,就點亮了我們遠航的燈塔。
大項目帶動裝備國產化
主持人:燈塔上的燈亮了起來,可能我們繼續(xù)前行也就有了底氣,有了目標,那我們的下一個目標瞄準了哪里呢?
雷鳴山:沒錯,我們就向更寬闊的海洋去進軍,我們在18000千米的海岸線上,首先找到的就是福建,因為這個地方海上風資源稟賦是最好的,可利用小時數(shù)可以達到4000小時以上。4000小時什么概念呢,比我們現(xiàn)在的大水電利用小時還高。那么,它具備大規(guī)模開發(fā)的條件。第二個,因為這個地方是一個海溝,海底地質條件最復雜,作業(yè)難度最大,在這個地方我想吃下來很難。如果吃下來了,那就所有的地方,應該說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因此我們下定決心瞄準了福建。
當時在這個地方,因為風好,一個裝機能夠帶更大的容量,那個時候響水單機裝機容量也就是3-4MW,在福建用響水這種低容量的風機,就資源是一種嚴重的浪費,所以我們就開始產業(yè)鏈的整體的一個提升。因此我們分了兩步,第一步,我們搞了一個海上風電國際競技場,搞一個國際大舞臺,這也是借鑒三峽的經驗。
主持人:就是全球只要有實力的全來,我感覺您在比武招親一樣的感覺。
雷鳴山:在興化灣,在福清搞了一個7.8萬千瓦的海上風電場,引來了金風為主的八家頂尖的八家整機商。國際有西門子的、有GE的,國內的像金風、東電(東氣),太重、明陽、這幾個國內知名的廠家,主要的風機廠家都在這里。8家14臺風機來同臺競技。
主持人:問一下武董,收到同臺競技的邀請書的時候,您是把它看成一份邀請,還是一次比武?
武鋼:我感覺這是一次非常巨大的挑戰(zhàn),對中國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業(yè)來說,這個臺階有點大,但是我們深知,三峽集團過去它們通過大水電,推動了國產水電裝備制造業(yè)的發(fā)展,它們有這樣一個非常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那這一次它們也是帶著這樣一種情懷,用海上風電產業(yè)來拉動中國海上裝備制造業(yè),所以我們面對這么好的一個機遇,確實感覺到挑戰(zhàn)非常大,我們從響水我們做的只是3MW的風機,那這次三峽給我們提出來,一定要達到或者接近國際的先進水平,那當時國際的先進水平大概在5MW、6MW、7MW這樣的一個容量上。
主持人:這當中的差距是什么?
武鋼:它對整個中國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業(yè)是一個挑戰(zhàn)。第一,3MW風機是在陸上經過反復驗證的,那么現(xiàn)在到了海上我們一下上了一倍多的容量,那它的重量增加了多少,原來我們3MW只有不到200噸的機頭,那現(xiàn)在的機頭達到了400噸,葉片的直徑過去只有121米,現(xiàn)在達到了154米,154米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把它比喻成一個足球場,它的掃風面積相當于2.5個足球場。所以你可以想象到那么大的一個掃風面,要在海床上建立起來。
在海上不斷有海流沖擊著基礎,所以它是一個晃動的基礎加上一個彈性的塔架,再加上一個很長的葉片,單根葉片就要做到70多米。那還有一個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福建這個地區(qū)是有臺風的,它歷史記錄的臺風有多大呢,是79.8m/s,相當于高鐵270-280公里的時速,所以你面對著這么大的一個推力,你的風機要保證安全穩(wěn)定的發(fā)電,這個挑戰(zhàn)確實是非常大。
王武斌:金風科技在這個機型的研發(fā)過程中,基本上是它做研發(fā),我們提供研發(fā)的場景,機型在我們的風電場里邊,武鋼董事長他當時面臨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壓力是,參加比賽的兩個國外的產品是定型產品,(金風科技)是首臺套,最后機子裝到海上的時候,我們正常的調試時間是三天時間72小時,武總的這臺風機裝到那之后,當時他親自在現(xiàn)場指揮調試,用了不到十個小時就調上去了。
向15MW風機目標邁進
主持人:這是我們不能輸?shù)囊粓鰬?zhàn)役是吧?
王武斌:除了金風以外,包括我們國內的其他的風機廠家,在這場比賽過程中都沒有輸,都打得很漂亮。那么這次這個競技場出來之后,我們就形成了福建一個產業(yè)園,也是我們武鋼董事長率先入駐產業(yè)園,就是我剛才1000畝地的一個現(xiàn)代產業(yè)園。
主持人:什么樣級別的企業(yè)能夠入駐這個園區(qū)?有定一個標準嗎?
王武斌:現(xiàn)在我們當時在競技場是有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目前各家的數(shù)據(jù)看來,都比我們想象得要好,特別是金風科技,它整個技術路線,技術積累并不比國外的一些廠家差,所以它邊試驗、邊開始下決心開始建設興化灣產業(yè)園的時候,率先入駐園區(qū),那么現(xiàn)在它的這個產品已經開始供不應求。
在這個場里面,出來6.7MW的機型以外,8MW的機型已經出來了,下一步已經開始在布局15MW風機的研發(fā)。
雷鳴山:在風電這個領域,我個人理解沒有代際差別,有一點有差距,但是差距不大,甚至于在某些方面,我們的比較優(yōu)勢比國外的還要明顯一點,我們的海上風電的出貨量、出口量是很大的。我們武鋼董事長他們金風科技,去年風機出貨量全球位列第二。
主持人:這么好的成績跟我們經歷了福建這一戰(zhàn)有關系嗎?
武鋼:有非常大的關系。福建它通過這樣的一個競技場,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競爭,也給我們帶來了相互之間的學習。當時我們提出的最大的風機是6.7MW,但是到了第二期的時候,我們的友商已經提出了8MW,那么金風也制造出了8MW。那么現(xiàn)在的機型會更大,最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個競技場,我們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的體系,通過這樣一個項目帶動了整個產業(yè)鏈,我們的葉片制造業(yè),我們發(fā)電機制造,我們大型結構件、鑄件,還有我們的控制系統(tǒng),整體都上了一個臺階。
主持人:所以其實在您搭建的競技場上并不是只有競爭,這種比、學、趕、幫,甚至是超,我們最初的預想當中的一部分內容,現(xiàn)在回頭再看,這樣的一個競技場給我們風機制造帶來的是什么?
雷鳴山:它就趕上了這一輪海上風電,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的這樣一個黃金季節(jié),所以他們現(xiàn)在市場好的不得了,我們拿著現(xiàn)金一機難求,一船難求。
主持人:所以現(xiàn)在雷董走南闖北都是提溜著現(xiàn)金要去買設備,要去招人,因為這就是您常常提到的這就是雙碳的黃金窗口期,如果錯過了這個窗口期,等待著我們的將會是什么呢?
雷鳴山:因為資源有限,一旦事這個資源沒有了,再要進入,這個代價、成本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于你付出多大的代價,都再也抓不著這樣一個機會了。所以就是說,沒有資源就沒有未來。
主持人:我想經過了我們剛才描述的這場戰(zhàn)役,武董的機子再供不應求,只要三峽開口還是會優(yōu)先供貨對吧。
武鋼:那是肯定的。
主持人:然后,價格會有一些優(yōu)惠嗎?
武鋼:那肯定的。
主持人:這個雷董可能都不好意思問您哈,我就替雷董問了一下。我覺得在競技場比武的過程當中,的確讓很多的中國企業(yè)提升了自己的實力,但是最開始的時候,有沒有一種擔心,別通過這個比武,咱們輸了技術又輸了市場,那對整個行業(yè)來說打擊可是夠大的。
雷鳴山:這個我們考慮過,但是也是信心大于擔心。這個也是從陸上,從長江里面我們大水電的經驗出來的,就是這么過來的。比如三峽,我們的左岸機組全部是進口的,到了右岸機組我們就有三分之一是國產的,一期二期就五六年的時間,我們就基本上能夠達到一個和國外的頂級廠商同臺競技的這樣一個條件和能力。那么我們覺得海上風電本來我們差距就沒那么大,在加上我們大量的應用場景,我們太大的需求了。這次既是對我們電力企業(yè)的一場考驗和挑戰(zhàn),也是對國內風機裝備制造業(yè)的一場考驗和挑戰(zhàn)。我們對他們這個能力也是充滿信心的。
主持人:其實這次的挑戰(zhàn)和考驗,已經接近了極致。剛才武董說我們可以建造一些比原來更大的一些葉片這樣的一些設備,葉片得有多大???
武鋼:葉片接近200米,我們8MW的風機已經到了175米,那么到了10MW,他就是達到190多米。
主持人:10MW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武鋼:10MW的風機如果在福建達到滿發(fā),那么它一天的發(fā)電量,能供應6萬戶家庭的用電,8-10MW的葉片它相當于四個足球場那么大的面積,你要把它立起來,然后讓它以每分鐘12轉的轉速來進行旋轉。這里面有很多空氣動力學的問題要解決,讓它還能夠抗臺風,在海上還有一個難以克服的困難就是腐蝕。
我們現(xiàn)在海上風機的設計壽命要達到25-30年,幾乎所有的電氣都必須采用特種防腐措施、防腐技術,而且成本還不能上升很高,所以有很多的技術難關。風機在里邊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相當于三大步上籃,最后要得分,要發(fā)電,那是要靠一個高質量的風力發(fā)電設備,那對我們面對的挑戰(zhàn)就是一定要保證安全,設備的安全,人身的安全,一定要保證設備的可靠性。
主持人:作為首臺套的產品,你們當時有擔憂嗎?
王武斌:他們6.7MW的樣機從廠里生產出來,我們第一時間就拖到海上進行吊裝。我們對他們充滿信心,因為整個制造的過程中,每一個部件,每一個工序他們在陸上做了很多的測試,這個讓我們非常擔心,全過程也關注著他們的研發(fā),最后不到10個小時完成調試,并到網上開始發(fā)電,穩(wěn)定地發(fā)電,說明金風科技沒有辜負我們的期望,它們的這個研發(fā)隊伍也是靠得住的。
主持人:事實上這是我們整個奧林匹克競技園當中的一個縮影,那現(xiàn)在在我們這個產業(yè)園當中聚集了什么樣的一個產業(yè)鏈大軍?
雷鳴山:我們這個產業(yè)園是2017年開始,企業(yè)逐步入園,到了2018年底就基本形成了?,F(xiàn)在這個企業(yè)呢,整個海上風電的全產業(yè)鏈全部落戶了,是一個國際產業(yè)園,大部分是一些比較重要的,在風電這個細分領域當中一些頭部的一些企業(yè)在這里。我估計我們今年(2021年)年底,福建這個產業(yè)園1000畝地,能夠全部擺滿,我們整個實現(xiàn)的產值可能要達到200億。用資源來吸引投資,通過投資牽引帶動產業(yè)的發(fā)展,通過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地區(qū)清潔能源整個經濟的發(fā)展,基本上形成這么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海上風電進入平價時間不會太久
主持人:有了這樣一系列的經驗,包括在產業(yè)園當中我們鍛造出來的越來越強大的產業(yè)鏈,這一系列其實都是優(yōu)勢,帶著這樣的優(yōu)勢,我們向深海出發(fā),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什么呢?
雷鳴山:現(xiàn)在就是瞄準整個的平價,平價是我們最后的追求目標,所謂的平價就是和其他品種的能源同臺競技。
主持人:終極目標是要讓價格親民,讓老百姓用得起電,那這場比賽我們準備放到哪里去進行?
雷鳴山:我們現(xiàn)在又瞄準廣東,同樣也是風能資源很豐富的地方,今年年底,我們在廣東將建設,應該說至少是目前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一片200萬千瓦的集中連片的一個海上風電場。那么在這個同時,在今年這個基礎上,我們瞄準海上風電平價上網,已經準備年內開工的另外一個也在(廣東)陽江300萬千瓦,這樣在廣東陽江這樣一個地方,三峽集團自己就形成一個500萬千瓦的這樣一個海上風電場。
主持人:在這樣一個海上風電場,要完成平價的終極使命,可能是需要所有參與者共同來付出自己的努力,那我們各方參與者打算拿出什么樣的力量來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
王武斌:我們實際上已經跟我們的施工企業(yè),跟我們的設備制造商已經開始密集研判,要把這個帳要算的就是老百姓用得起的這種平價,才開始做具體的工作,這里面大概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我們要把整個輸電的成本要優(yōu)化,現(xiàn)在我們已經在今年的三峽集團江蘇如東的一個80萬千瓦的項目上,我們已經感覺用了柔性直流的技術,這是整個亞太地區(qū)第一條海上柔性直流的項目,也是首臺套,同時比歐洲已經用過的海上柔性直流,我們的電壓等級更高,這有一個400千伏的直流電纜的真實的一段吧,直流和交流的比起來,同樣斷面的線纜,它可以多輸送四倍的電能,這樣整個成本會降下來。也減少了用海,我們大規(guī)模開發(fā)的話,你不可能把所有的海域都鋪上電纜,這樣的話其他的生活生產的工作你就沒法開展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要把整個施工方案和施工裝備特別精細地進行研究,還有非常關鍵的是機型的大型化、可靠性。
主持人:其實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出來,就是海上風電離岸越遠,他的施工難度一定是更大的,季總那對于你們來說,我覺得要降低成本是一件很難的事吧?
季振祥:電價也要降,我們將要往深遠海方向發(fā)展,這是我們目前迫切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總歸是靠什么呢,一大二創(chuàng)新,所謂大就是剛剛講的風機的大型化,單位兆瓦基礎成本會攤薄,會小,它的海域使用占有會少,占用費也會少,連片化以后,我們將來的額運維費用也包括我們的施工費用的攤銷也會少;第二個就是肯定的我們的風機基礎的結構形式一定會產生變化。我們的重力式基礎,復合地基基礎,負壓筒基礎等等新穎的基礎技術會產生,這個技術為我們提供降成本的一個最直接的從科技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解決。
我們將來安裝風機的方式可能也會出現(xiàn)顛覆,現(xiàn)在是一臺臺裝,未來我們可能造的船更大一點,我們一個船上是帶了幾臺風機過去安裝的,提高我們的效率是我們降低成本的關鍵,面對這個平電價,我們從整個產業(yè)鏈過程進行梳理,那我們也一直在探討我們將來不是甲方和乙方的關系,也許我們通過一定的股權合作把我們的合作關系變成一個生命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大家為這個海上風電的平價,我們怎么辦,獻出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主持人: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一個目標。
武鋼:海上風電它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如果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的話,一定要打通相互之間的關鍵節(jié)點。從設備這一塊來說,我們一定要開放,也就是說我們風機的葉片的一些參數(shù),我們的機械的參數(shù),電氣的參數(shù),都要和我們的海裝, 我們的施工單位,和我們的基礎都要共享,只有共享了數(shù)據(jù),我們才能夠讓整個過程設計達到最優(yōu),另外就是我們要有很強的設計能力和試驗能力,比如說將來15MW的風機,葉片直徑要超過200米,這時候你一定要建立一個氣彈仿真的這樣一個模型,來精準的模擬它到底有多大的載荷,我們才能夠完成我們整機的設計和基礎的設計。
另外一個就是試驗,我們在江蘇鹽城建立了一個至今為止全球最大的16MW6維度的一個多體動力學的試驗平臺,這個試驗平臺在下半年投入運行,那么它的投入運行,可以加大我們對標準的突破,過去一些標準可能不適應我們新的環(huán)境,我們只要通過加大試驗來突破標準。
主持人:王總,就目前的效果來說,您還滿意嗎?
王武斌:今年是國家補貼的最后一年,大家都在拼命地干,所以各種資源都是緊張的,今年的降成本的效果不好,但是我們非常堅定的相信,到明年的時候,我們經過這一輪海上風電的大發(fā)展之后,各個產業(yè)鏈上的條件會更加成熟,我們初步測算,平價是一個不會太久的事情。
雷鳴山:剛剛幾位專家都講的很清楚,我們從全周期的,系統(tǒng)的一個降成本的過程,同時我們想還是有另外一條出路,比如說就像我們搞水電也是這樣,綜合資源,因為海上、海洋,它的資源的綜合利用的空間和范圍非常大,比如地方政府都在按總書記的指示發(fā)展“深藍經濟”,海洋經濟,我們比如說發(fā)展海上風電加海洋牧場,現(xiàn)在我們還在探索海上風電風光互補,比如說,海上風電同時加海上漂浮式光伏,這樣的話,整體上海洋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綜合效應提升來彌補海上風電造價成本相對比較高的這樣一個短板。
三峽集團已獲取了將近30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資源
主持人:其實當我們三峽邁入海上風電開始的那一刻,我們也進入了一個全球頂尖高手共同競爭的領域中,所以在這片藍色的海洋之上,我們的風電發(fā)展處在一個什么位置之上?
雷鳴山:三峽集團應該說我們的技術路線,我們的技術水平,我們的規(guī)模,整體水平我們還是靠前的。目前我們在18000公里的海岸線上,我們獲取了將近30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資源,那么我們的海上風電現(xiàn)在從北方的大連莊河3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到南邊(廣東)陽江2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都在一字排開,全力在推動,包括我們的海外,在德國,在英國,我們都有海上風電,如果要初步算一下,我們到今年年底可以接近500萬千瓦,去,全球是600萬千瓦,我們有這個份額,應該還是比較不錯的。我們想在“十四五”期間,能夠全力打造一個超過2000萬千瓦的一個海上風電三峽。
主持人:這不僅僅是一個目標,這更是我們三峽正在推動的一場試驗,這里透露給大家一個好消息,就是我們的三峽集團我們的三峽能源也即將迎來上市的時刻,所以我們想請雷董揭秘一下,上市對于實現(xiàn)我們剛才提到的目標,它會起到什么樣的特別作用呢?
雷鳴山:三峽能源股票代碼是600905,我們發(fā)行的規(guī)模估計是在227億元,這個什么概念呢?
主持人:會不會創(chuàng)下中國電力系統(tǒng)IPO的最大記錄。
雷鳴山:沒錯,是記錄。是一個新的電力板塊的IPO的新的記錄,就我們即將要刷新了,227億元。因為海上風電的投資規(guī)模大,相比陸上風電來說建設周期長,確實需要大資金的投入。因此這個為我們海上風電三峽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堅強的資金保障,也是目前A股資本市場上,唯一一支在國內上市的新能源的股票。
主持人: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公司,我們自己對未來的產業(yè)布局是怎樣的?
雷鳴山: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召開的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fā)展座談會上點兵點將,指名道姓、量體裁衣給我們指出來,在長江大保護中,三峽集團要發(fā)揮好應有作用。從那個沖鋒號吹響以后,我們根據(jù)總書記指示,提出來兩個發(fā)展思路。一方面要“兩翼齊飛”,一翼就是我們的清潔能源,包括海上風電這種清潔能源,包括大水電,另一翼就是大保護,生態(tài)環(huán)保??傊?,我們是一方面從綠色產品,就是通過增量來發(fā)展更多的、提供更多的零碳的綠色能源,另外一個從存量從消費端,我們把這些污染,水生態(tài),水環(huán)境治理,來增加我們降碳的條件和能力。
所以現(xiàn)在就是把我們發(fā)展成一個綠色產品的提供者或者生產者,未來打造成一個世界一流的清潔能源和生態(tài)環(huán)保集團,這樣的目標。
主持人:這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和目標。